著名电磁专家李传胪逝世

著名电磁专家李传胪逝世

搁浅 2025-02-08 科技报 14 次浏览 0个评论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著名电磁专家、离休干部、国防科技大学李传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4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传胪是我国著名的电磁专家。“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2018年11月曾刊文《艰苦奋斗:八十年代国防科大科研风景线》介绍了他的事迹。

文章写道,优秀的科学家都是一名优秀的预言家。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使他们对未来有着一种天然的感知力。当人们盯着眼前的山路寻寻觅觅时,他们的目光已经越过迷蒙,看到了遥远的灿烂。李传胪就是这样一名科学家。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星期天,李传胪在校图书馆翻阅一本英文科技期刊时,看见一张机器的摄影图片。摄影水平不高,不是光圈没调好,就是焦点没对准,照片很模糊,似罩着一层迷雾,看不清机器细部,只能看清基本轮廓。图片下边的半行英文说明也没注明是什么机器。

但李传胪的目光落到这张照片那一瞬间,眼睛倏然亮了一下,身上热血沸腾起来。科学的直觉告诉他,它是用于自由电子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的支撑设备,不远的将来,它极有可能带来军事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李传胪胸腔里立刻涌起开展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的强烈欲望。

学校领导非常支持他开展这一开创性研究,为他调集人马,组织队伍,并在营房奇缺的情况下,为他腾出了一间平房作实验室,再从别的项目经费中为他匀出了5万元资金。后来七机部又给他追加了2万元。这是他的全部启动经费。

1979年,李传胪带领大伙开始了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的关键设备“强流脉冲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的研究设计,并给任务组定下了五项任务:搭好舞台,选好剧目,提升票房价值,培养骨干演员。

经过七年艰苦奋斗,他们终于完成了“强流脉冲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研究设计,开始进入安装调试。尽管他们在机器设计时,不断优化方案,一再压缩机器空间,可它还是十分的庞大,哪怕让它“上房揭瓦”,那间小小的平房也难容下它。建机房,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李传胪和战友们,在平房里急得团团转。那天上班时,他带来一把镐头,对着平房地板中央一镐挖下去,说:“咱们挖地三尺,也要把机器装起来。”就这样,他和同事们在平房里挖了一个八九米长、四五米宽、五六米深的大坑,作为“强流脉冲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的栖身之所。

1987年5月,“强流脉冲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通过了部委级鉴定。它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台该类设备,为开展高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用李传胪的话说:“我们已经为以后精彩表演搭好了戏台子。”

为给这个“戏台”选准一个“票房价值高”的好剧目——以后的研究方向,李传胪带着大家先后向王淦昌、程开甲、陈芳允、于敏、吕敏、经福谦、刘盛纲、丁伯南等两院院士请教。

这些科学“泰斗”不约而同地向他们建议:科研工作要瞄准和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要有自己比较独立的研究方向,要具有广阔的开拓面并能开创出一个新的领域和局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敢为人先。

根据这些建议,他们广泛调研了国外科技动态,深入分析了我国国防科技现状和发展要求,结合自己的优势条件,确定了实验室的学科基础为“脉冲功率与等离子物理科研”,研究方向为“高功率微波技术”。

1987年11月,学校向国防科工委呈送了开展某高功率微波技术项目研究报告。国防科技委朱光亚主任批示同意。这是我国第一个申请也是第一个获得批准的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项目。

课题组和兄弟科研单位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三年多,终于完成了研究任务,并通过了部委技术鉴定。由程开甲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陈芳允院士等担任副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在高功率微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属国内首创,相当于80年代中期同类装置的世界先进水平,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对推动我国高功率微波研究有重要作用。”

随着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那台“强流脉冲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每次领导来校视察、记者前来采访,都要去看看它。

当走进那间简陋的平房,面对着屈身地下的“大英雄”,听着李传胪述说开创时期的那些艰苦岁月,几乎所有参观者的心里都充满敬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本文标题:《著名电磁专家李传胪逝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